千万养老背后:通胀抬高成本 赚养老金要趁早【投资理财】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近日提出,到2027年,对上海这样一线大城市的居民来说,预备1000万元来养老恐怕未必够。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不过,在通胀预期越来越强,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番话确实给35-40岁的人提了一个醒—高房价不是此生惟一的折磨,当你的积蓄为那一亩三寸地消耗殆尽时,我们也许根本“老不起”。

  通胀抬高养老成本

  通胀已经成为了抬高养老成本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过去30年中,中国GDP增长约90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了700倍。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过去30年平均值为5.51%,即1980年的100元钱,如今相当于500元,这还不包括居住类资产(房屋)价格的成倍增长。

  钟伟在回应近期各方评论时也指出,需要预备1000万元人民币养老的前提是“如果继续无度发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市民中对于养老问题主要有两种计划:工薪阶层倾向于“经济型养老”,即吃住在家或住上中低档养老院;中产阶级则讲究“养老质量”,要求退休后生活水平维持在原有水平。通胀对于这两种养老方式的影响各不相同。

  本市退休工人罗阿姨是典型的工薪阶层。她于1995年退休于大型国有进出口公司,退休工资约1400元,目前居住在一家中低档养老院,退休工资几乎全部用于缴纳费用,依靠子女补贴零用和部分医疗费用。但这样“苦苦支撑”的养老状态未必能在2027年继续支撑,一是养老费用的增加速度会大于养老金的增长速度。目前上海的养老院分为高中低三档,高档的每月收费2500元以上,中档1200-2500元,低档的在千元以内。到2027年,养老院收费标准的增长速度一定会按照通胀速度向上增长,即每年约5%,但退休金增长速度未必达到这一标准。钟伟称,因为货币的发行速度比较快,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养老金积累程度是不够的。数据显示,当前的社保基金存量,目前我国覆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的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大约在1.5万亿元。这个余额目前仅能供养不足10%的退休人存活25年的养老所需,养老金按照通胀速率上涨可能性极小。

  二是目前养老机构无法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在上海,由于养老床位的普遍紧张,80%的养老机构主要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群,以3-8名老人合住一间房为主。由于要求入住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床位日益紧张,即使是处在卖方市场,大部分养老机构还是苦于空间有限,没有办法开设单人房间。而2007年的北京,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仅为1.52张,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水平。

  而受到更大冲击的是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中产阶层家庭,在高通胀环境下,“百万级”资产尚无法做到舒适养老。

  如沪上一位50岁的中产者王先生家庭的现金存款为100万元,希望在10年后退休时继续保持每年花销15万元的生活水准(实际上,如保持15万元一年,考虑通胀因素生活水准相对现在已下降),那么扣去退休金,在退休后的25年内尚需要现金768万元进行养老。即使在未来10年内100万现金资产每年按照5.93%的投资收益来计算,资金缺口尚有182万元。会计基础知识_会计入门基础知识【会计新手指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千万养老背后:通胀抬高成本 赚养老金要趁早【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