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是一种生活

约到徐波的采访其实并不容易,刚刚离开微软,新公司上任试用未满。这些变数让记者对徐波的好奇心倍增,也让采访的难度倍增。而翻开徐波的简历,曾经有着十几年外企工作经验的徐波此番选择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在这个马不停蹄辗转京沪的微软(中国)前CFO身上,一时间凝聚了太多疑云。而徐波对此的解释却简单得只有一个“变”字。他说:“我的每次选择、每次变化都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的。我是一个在一个环境里呆太久就会害怕产生惰性的人,谁说四十多岁就要求稳?我的生命需要永不停歇地刺激,通过变化来激发我潜在的能量。”


调整比评价重要


离开微软的徐波选择了一家已经在国内上市的制造型企业。这种企业性质的转变会给他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面对记者的疑问,徐波却轻松地表示,有时候调整比评价更重要。他解释,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好与坏。徐波坦率地讲,“所谓好,可能关键在于最高管理者对于企业全盘发展的考虑在现阶段是否周全,财务体系是否完整;所谓问题就是短时间内很难对企业未来的情况作出清晰的判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每个人在面临职场选择的时候,都应该首先调整好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知识和心理。当然每个人对新选择也会有不同的期望值,因此感觉也会不尽相同。”


徐波以他个人的亲身经历告诉记者。中国的企业与外企有很多差别,不得不提的一点还是在于制度化的程度。他说,“如果将制度化程度划分成10个区间,特别优秀的外企也不可能达到100%制度化,而国内企业制度化程度可能还会低,大概在20%到30%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我建议每个面临选择的职场人,从自身的需求去衡量企业带给自己的价值,将精力放在对自身的调整上。从制度化达到70%到80%的外企到更注重‘人治’的国内企业,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当然,除了制度上的不同还有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中国本土企业是否将财务当做第一要务一直是CFO较为回避的问题。对此徐波直言,就算在西方体制下,也仅有1/3的企业会将财务提高到战略层面上来,在另外2/3企业中,财务依然是配角。徐波进一步解释,IBM之前发布过一个关于全球企业财务工作的评估,报告清晰地显示出全球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中直接参与企业战略部署的依然是CEO,CFO的日常工作依然局限于财务报表、审计报表等与资金、税务相关的基础财务工作中。在徐波看来,“中国本土企业中的情况基本都属于2/3里面。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财务工作对于经营决策分析的重要作用。我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去改变这种现状,将自我价值放大到与企业价值一致的水平线上。”


远离“惰性”


翻开徐波的简历,在他的职业发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90年徐波开始工作至今,将近20年的时间中,徐波先后服务于六家公司。其中两家事务所若是算作对后来工作的储备,那么徐波真正踏上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道路的,要从1994年徐波以财务总监的身份加入靳羽西公司开始说起。


“每个学财务的人其实都希望能够有机会进入到企业中,实现财务管理的梦想。也有人会选择在会计师事务所待下去,但对我来说三年的铺垫已经够了,我需要有更实际的舞台,靳羽西在那个时候向我招手。”回忆起加入靳羽西的日子徐波依然觉得很庆幸。他介绍,靳羽西在被收购之前,所有工作都要靠原班人马,作为财务一把手,徐波负责公司所有的财务和会计活动,并与公司一起实现了年净营收从零到两个亿的转变。这样的经历让徐波越发感到在企业中工作的乐趣,也增加了其对企业环境的渴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变,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