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

一、食品安全的概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foodsafety)问题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食品安全一般是指卫生安全,不存在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危险。而食品营养问题则另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但是,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尚无食品营养方面的专门法规,营养只能在食品安全法规中象征性地被提及。这无形中造成了“营养”在法律地位上对“安全”的依附;另一方面,我国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同营养问题交织在一起。

    近几年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很多都与营养有关。安徽阜阳的奶粉事件,就是因为婴儿奶粉的极不营养造成的极不安全事件—-儿童死亡。前不久的三鹿奶粉事件,又是对营养成分蛋白质造假的安全事件—-幼儿或死或残病;再一方面,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以及食品中一些功能成分的添加,都有上、下限也就是添加量的限制。营养成分“不足”或者“超量”都会引发不安全事件。

    所以,当前我们讨论中国的食品安全,就难以完全抛开营养。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我国公民非常缺少系统的营养知识,即便是政府各有关部门、食品类企业、医务工作者、儿童和教育工作者等,也同样存在这一缺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全面地认识和把握食品安全概念,既要高度警惕食品中的“卫生安全”隐患,也要同样重视“营养安全”事故造成的健康威胁。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1、应进一步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

    食品安全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必须明确企业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企业是食品的研发、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独立的经营单位和经营利益获得者,按照利益与责任的对等原则,企业毫无疑问应该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人和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我国有数十万个食品企业,产品种类难以统计,新产品更是层出不穷,真正在技术上、人力上最有能力保证食品安全的仍然是企业。

    其次,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以法律、法规等手段发挥监管作用。但是,政府的监管是建立在企业全面“自管”基础上的,是一种“再保险式”的监督和复查。政府监管不可能像生产企业那样全面、细致,因此也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企业自身的安全和质量“自管”。更不用说目前我国政府各部门在食品管理中存在的“交叉”、“空白”、“政令不一致”等体制问题,难以做到无缝隙监管。

    再其次,是食品的标准制定(标准的批准发布应由政府)和检验检测等技术型机构的作用。这类机构是为政府各部门、企业和消费者等全社会服务的,它的良好运行关键在于科学、公正、权威性。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主要需明确政府、企业、标准制定和检测等技术机构等三方面在体系中的职责定位问题。这三个方面只有将角色分清,不包办、不替代、不越界,各自真正负起责任,才能够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2、企业应发挥科学委员会的把关作用。

    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未建立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科学委员会(或类似机构)。一些有此类机构的企业,也是或有名无实,或将之办成了“公关救火队”,仅用来帮助企业解决危机。

    食品的安全和营养功能,是多种学科的集合,直接关系消费者的健康。食品类企业是负有最大的社会责任的企业,是最应该以人为本,最应该尊崇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是否重视科学委员会的作用,是否注重发挥专家在产品研发和安全性把关等方面的作用,反映其是否树立了科学发展观。实际上,这也将会决定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命运。

    3、企业应树立长期战略潜心做内功。

    不少企业未能摆脱投机和取巧意识,不肯脚踏实地地做内功,追求一夜暴富。它们重市场销售、轻科技研发;重社会作秀、轻内部管理;重外观包装、轻产品质量。有些外表看起来很华丽的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基础过于薄弱,一旦发生问题,毫无应付能力。其实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做不长、做不大的原因。

    4、发展现代农业为现代工业提供可靠原材料。

    现代食品工业要求农业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原材料。然而,我们发展到现在,从本质上看农业仍然是仍然是生产非常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这

    发展滞后,生产分散,无法为加工企业提供高质、安全的农产品原材料。我们现代农业发展非常滞后,十七届三中全会应该有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农业到现在改革30年还不是现代农业,与卢梁簌院士讨论时他也讲到,这样的分散、质量不能保证的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法为我们大规模的工业企业提供高质、安全的农产品原材料。

    5、方方面面都有轻视食品生产工业、食品安全的错误观念。大家知道食品企业食品的总产值在中国占多少?GDP26万多亿,我们食品企业占3万亿,10%,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有一个部门可以占到10%吗?没有了。可是我们现在对食品企业如何管理,怎样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国务院讨论各个议题时,为飞机说话的有,为铁道说话的有,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没有,这就是轻视视食品工业的体现。所以,食品工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

    6、个别企业管理者目光不远、道德品质不良。道德品质这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现在分散在全国的许多中小企业,许多的中小型的生产单位,都还处在发达国家200年前、300年前原始积累阶段。原始积累阶段意味着“以钱为本”,别说产品质量了,为了这个高额利润什么都可以追求,这跟我们的社会发展阶段性有关。当然,用各种手段积累财富,世界各国都有过或者将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是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我们在国际大氛围里,大环境里,我们怎么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不能说等着,我们再等200年。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针对一些小生产企业、一些没受过教育、入门槛很低的从业人员,挡住他,别让他进入食品行业里面来。这不是对哪一方有歧视,而是为了保障国民的饮食安全。怎么建这个门槛?这是一个问题。

    三、重塑中国食品安全形象

    1、有关的食品安全方面,各负其责,企业应该负主责,应该是自律为主。因为监管部门的监管再监管也会比企业自身的监管滞后,所以企业的自管要加强,要把食品安全往前位移。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之后,各个相关部门在北京或者各地都召开会各类会议,积极商榷,但是如果企业也能迈出这一步,中国的企业聚集起来召开一个会议,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自己是怎么想的,为民族工业贡献一份力量,那么中国的食品就真的安全了。其实作为政府,讲这么多、那么多,到最后需要执行的仍是企业。与其最后执行不如参与其中,不要等待现成的体系。这对企业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与文化都有好处,也许对企业是一个挑战但更一个机会,一个很好的机会。

    2、大力发展没有任何依附关系的具有独立法律、经济地位和社会公信力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3、发挥国际组织和国际权威技术机构的作用,提高产品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4、更多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真正富裕行业组织话语权、标准制定权,以保证政府部门权威地行使裁判权。

    四、摆脱当前的被动加速发展

    1、中国拥有发展健康食品的显著优势,目前不仅要考虑收复失地,也要抓住时机凸出优势,以发展来摆脱被动局面。我们中国很懂药食两用,以食品养身保健。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的食品和世界其他各国的食品相比较,不管是从历史还是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管是哲学方面宏观的认识,还是具体很多的产品,我们是很有优势的。现在各国不是没有发现这一点,原来中国的保健食品推广到各国人家不愿接受,但是现在情况却不一样。

    因为现在用纯医学的办法、纯药片加手术刀的办法解决不了人民的健康问题,所以有些国家开始研究中国,这是我们的优势。当然,现在食品安全事件已出现,受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优势,还是应该考虑收复我们名誉上与市场上的失地。还要记住我们是有优势的,能够积极的把中国食品,特别是健康食品方面大大的发扬起来。

    2、谈到摆脱被动,是因为现在中国的确很被动,被牛奶中的三聚氰氨闹的,所有产品都要检测三聚氰氨,要贴上一个条“没有三聚氰氨”的标签,这显得我们非常被动,显得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甚至觉得可笑。当然,说什么就做什么也对,因为有了这样的问题就要应对。但是在做三聚氰氨的时候,我们同时要预防四聚氰氨、五聚氰氨的问题,而不是等四聚氰氨、五聚氰氨的问题出现了之后再贴上标签。另外我们的企业除了食品安全,千万要注意食品营养,要了解问题的本质,要稍微、彻底的考虑我们安全食品发展的未来。

    3、大企业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大企业的技术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搞食品安全的能力也是很强的,分析食品营养的能力也不在话下。所以在我们重建中国食品安全形象,摆脱被动、加快发展的前提下,还是要发挥我们的重要大型食品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大企业的技术可以反应到食品工业上来。上面谈到中国的食品工业占GDP10%,法国占30%,其他的发达国家占20%左右,并不是说我们数量上翻一番,甚至翻一番半。并不是说现在13亿人,每天从1斤粮食吃成2斤,不是那个概念,而是指大的发展前景、大的发展潜力,是指花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方面的成本,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食品工业有巨大的、广阔的前景,也有很多的问题要研究,要提高我们的科技含量。


    所以,科技两个字可能在食品安全里面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点,我希望我们的食品企业能够在这上面真真正正少做表面文章,真真正正多做一些研究,甚至是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综述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