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会计电算化

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正式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这个概念,是指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 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完成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会计 工作的过程。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 划,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建设,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

  按照会计电算化的服务层次和提供信息的深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阶段、会计管理电算化阶段和会计决策电算化阶段。 会计核算电算化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结账、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管理电算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会 计预测、编制财务计划、进行财务控制和开展会计分析等。会计决策电算化是会计电算化的高级阶段,它是在会计管理电算化系统提供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的数 据和信息,借助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方案。如,生产决策、销售决策和财务决策等。

  例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 )

  答案:× 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并部分的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例题2: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会计科学等现代科技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

  答案:√
 

狭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 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是把电子计算机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 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与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会计电算化的宏观规划,会计电算化制度建设、 会计电算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其核心部分则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

按其发展过程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单项业务电算化。指只有一项会计业务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

(2)多项业务电算化。指由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会计业务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3)财务会计业务电算化。指整个财务会计业务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4)会计业务电算化。指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内的全部会计业务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5)管理系统电算化。指所有会计数据处理和与之有关的管理业务的处理都由计算机来完成。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发展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要求,要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要满足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

  科目的设置包括定义科目的编码、名称、类型、级次等。

  科目编码是指:每一个会计科目代码都是为了反映它所对应的会计科目所包含的一定的经济内容而编制的。即每一个科目代码代表着一个会计科目。编制会计科目代码的目的是使数据的表达方式准化、长度统一,便于计算机处理。

  科目名称是指:科目的类型基本上可以按六要素进行分类,即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收入类科目、费用类科目、利润类科目。

  科目类型是指:所有的会计科目都应有会计科目代码与之对应,所有的科目都按统一的编码规则编码,互不相重。科目名称除分属不同明细科目的多栏科目可以重名外,其他科目都不允许重名。

  科目级次是指:科目级次的含义与总分类、明细分类相关,一级科目的代码级位数按照国家制定的规范,企业根据管理需要设置二级、三级甚至更多,每个级次占的位数可根据需要由企业统一规定。

  数据处理一般指对数据的收集、校验、分类、排序、汇总、贮存、检索、复制、传输、显示打印等。

  系统建立过程

  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是在电子计算机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过程,它的建立通常要经过如下过程:

  1、系统检查

  主要任务是了解使用者的要求及现实环境。通过对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联系;通过对会计部门的调查,了解会计记录的特点和方法。系统调查的目的是要对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归纳、汇总,对业务的数据流做出准确的判断分析。

  2、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新系统要做什么,即通过对现有系统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用文字、符号、图表来描述调查结果,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及划分,系统界面及内部接口、功能、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输入输出要求等系统的逻辑模型,作为下一个阶段系统设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会计电算化

  3、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阶段得到的逻辑模型只是指出了系统应该“做些什么”,系统设计就是要根据逻辑模型提出一个“如何去做”的具体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包括确定所需硬件资源、系统模块结构图、模块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文件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编程人员根据这个方案就能编出满足功能要求的应用软件。

  4、系统调试及试运行

  设计完毕,首先以模拟数据对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测试,从而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其次,在正式交付用户使用前,要人机并行操作若干个会计月度,以便两相核对,进一步检验系统设计是否正确、可靠。

  现在,来看会计电算化系统一般的数据处理过程。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特点

  手工会计系统与计算机会计系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经过比较分析后,计算机会计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手工会计系统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相同点有:

  数据的层次结构

  在会计工作中,广泛运用计算机来处理经济业务,是会计技术上的革命,但并没有改变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电算化仍然要遵循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运用复式记账原理,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户,然后编制会计报表。

  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必须经过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输,从价值方面入手来控制经济活动,努力实现以尽量少的投入,达到尽量大的产出。

  基本原理

  目标和基本功能

  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电算化会计会引起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上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型的,而不是突变型的,目前的电算化会计必须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都必须保存会计档案。会计档案是会计的重要历史资料,必须按照规定妥善保管。实行电算化会计,大部分会计档案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手工会计下纸质的会计档案变为磁性介质的会计档案,备份消失和复制都很容易。这就要求用更科学的方法,加强会计档案的保管。

  会计理论和方法

  会计法规和准则

  共同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电算化会计不能置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于不顾,相反应当更严格地执行,从措施上、技术上杜绝可能的失误。

  会计档案保存

  手工会计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不同点有:

  计算工具

  手工操作的主要工作是算盘、计算器,而计算机操作使用电子计算机及一些辅助设备,计算省时省力。

  数据载体

  数据处理形式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的处理要经过分类、计算、过账和登记,而电算化会计处理数据是自动进行的。

  查找方式

  手工会计系统的查找要翻阅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查找速度慢,而会计电算化系统,查找方便、迅速。

  内部控制方式

  错误更正方法

  账务处理程序

  账簿设置和记账

  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工作组织体制

  对账、结账和账项调整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由于电子计算机能够长时间大量存储数据,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性自动地进行运算和数据处理,从而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可以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更为详细、更加及时的信息。

  ☉拓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

  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计算机有大量存储并易于调用,从广度上大大扩展了会计 数据的领域。在已建立起的过去经营活动详细记录的基础上,通过适时处理,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当前经济活动的最新动态,而且还可以对未来经营方案进行预测,这就为日常管理、分析、预测和决策,随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能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们只需做一些辅助性的操作,而把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对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和日常管理方面,更好地完成会计反映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

  ☉同时,备份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很重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什么是会计电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