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教父”阚治东:“我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他被人称为“证券教父”。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时,他在申银证券任总经理。1996年,申银万国合并,他成为全国最大证券公司总裁。


  他职业生涯中两次遭遇“滑铁卢”。1996年,因为“陆家嘴事件”黯然下课,10年后,又在南方证券折戟沉沙,入狱21天。


  2009年12月,阚治东出版了他的自传《荣辱二十年–我的股市人生》。12月15日下午2点,风雨交加,上海淮海东路恒积大厦19楼E座,理财周报记者对这位中国证券界的传奇人物进行专访。


  有人说,第一代券商是个命运不济的群体,抓的抓、逃的逃、关的关、废的废,不但首任全军覆灭,就是其接任者也悉数被迫离开。于是有黑色幽默曰“金融人才都在监狱里”。


  第一代券商的悲情命运,除了个人原因,更多还是因为历史选择了他们,让他们去为中国未来探路。于是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又一个个葬身于河。在几乎是空白的规则下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一次次“违规”成为可以摸着的石头,铺出了路,也绊倒了一拨又一拨的先行者。


  阚治东是他们中的代表,也是较为幸运的一个。


  幸存者


  有人给阚治东起了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阚二毛”,形容他没有魄力,总是赚几毛钱就跑。这也从侧面说明阚治东的稳健风格。


  雨水击打着百叶窗,茶叶水冒着袅袅热气,阚治东安静地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向理财周报记者回忆早期证券市场上与他一样纵横捭阖的开拓者们,管金生、张国庆、汤仁荣、廖熙文、沈佩、邵淳、徐卫国、李训、鲍志强……


  这些无一不是新中国早期资本市场上如雷贯耳的名字,如今却渐渐被人遗忘。


  阚治东说:“如今创业初期的证券业那批‘老人’已不多了,并不是这批人真的老了,不干了,而是行业的艰辛、路途的险恶使得不少人不敢再干了,还有不少人是被迫离开了这个行业。”


  在生存才是王道的年代,阚治东应算是幸运的,至少兜兜转转至今天依然留在资本市场。有人说,谨慎和务实是保护阚治东的“护身符”。


  这也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毁了申城另两家券商万国和海通,申银却平安度过。


  “327国债期货事件”是国债期货交易中多空双方的一场博弈,关键牌取决于财政部是否会同意对“327国债”加息。长期身处证券市场的管金生凭着对市场的感觉认为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


  后来财政部贴息的消息被确实,这场博弈以多方获胜告终,空方海通证券损失2亿多,万国证券持仓量更重,损失了10亿多。


  “骑墙派”申银证券在这场多空之争中基本上是两边都做,不固定站在某一边,反而躲过一劫。


  万国的管金生因此事深陷囹圄,海通的汤仁荣也险些以渎职罪论处。两人均被迫离开证券业。诡谲的是,由于当时并无相应的法律规定,管金生最后被判17年有期徒刑的判决理由并非是巨额透支炒作国债期货,而是受贿等行为。


  谈及管金生、汤仁荣这些曾经私交不错的沙场对手,阚治东不无惋惜,他对理财周报记者说:“其实每个人遇到这种事情都很难受,证券市场如果亏个一两亿就是渎职,那是没法做的”。


  “但是大家对问题认识都有一个转变过程,我们原始投资者角度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管理层角度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回首当年,阚治东认为除了谨慎经营外,申银幸免于难的另一个原因是集体决策的程序。早期出名的证券人大多胆大、冒险,多少体现出一种独断的霸气,而阚治东避免一人独断的作风不仅保护了申银,事实上也保护了他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证券教父”阚治东:“我不承认自己是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