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龙:大学生零月薪折射产业转型之困

张元龙 (成都商报评论员)

大学生零月薪与名人故里争夺,正从反面证明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刻不容缓。或许,只有当过度依靠投资促进发展的模式、消耗资源的发展模式得以有效扭转,消除产业经济结构的失衡和扭曲,这些现象才有望消失。

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近日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称,今年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接受零月薪时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可达半年。

为了换一个工作机会,宁愿先“白干”,一个月几个月一分钱都不要。仅仅一年前,这样的零月薪似乎还只是专科、本科生的选择,谁料现在硕士和博士竟也愿意了。对此,有人欢呼大学生的求职更灵活、理性,但这难以掩盖求职难的现实困境。因此,零月薪意愿的增多,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们求职压力的增大,另一方面,则是产业发展劳动力需求结构扭曲的一个信号。

大学生零月薪与大学生应聘掏粪工、殡仪馆服务员等诸多社会现象的共同之处在于,适合“天之骄子”的就业岗位太少了,大学生就业渠道越来越窄。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背景,不得不提到当前高等教育本身的弊端和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很多人已经谈到了,而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则在于产业结构决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失衡。

一件同时出现的新闻正好可以作为例子:四省五地(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以及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争夺炎帝故里。名人故里争夺战最近特别多且激烈,从李白、二乔,甚至到虚构的西门庆,各种各样的名人故里争夺令人大跌眼镜。但把这些名人故里争夺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联系起来,一切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首选项目。与“文化”沾边,又容易“创意”,是名人故里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成为香饽饽的必然原因。

名人故里之“争”,背后是各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项目焦虑。一窝蜂的名人故里之争,正反映了产业转型,发展文化旅游之类第三产业的项目太少,导致大家宁愿“撞车”共用一个名人,也不愿另找发展项目。这跟大学生宁愿先白干,也要找一个岗位,何其类似。而第三产业恰恰是吸纳就业的主流渠道,其发展的滞后,与劳动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密切相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张元龙:大学生零月薪折射产业转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