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藏隐忧 自主创新弱优势企业少

  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近日在苏州成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工程同期正式启动。2010年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年。然而,在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隐忧,专家指出,根治生物医药产业“弱小症”须对症下药。

  产业发展呈燎原之势

  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年来成长性最好、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为此,全国各地均在大力推进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正在中国大地呈燎原之势。

  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已近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11.5%,形成了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医药研发的重要基地。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表示,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年-2012年)》,到2012年底,该市将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此外,上海市还要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

  北京市为实现未来3年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上千亿元的目标,近日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即G20工程。通过对17家规模企业和6家潜力企业的扶持,积蓄产业发展能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重庆市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1亿元打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100项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促成在研新药10~15个实现产业化,重点改造大品种15~20个,力争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将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表示。

  高歌猛进背后暗藏隐忧

  生物医药产业以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点,成为全球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近期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提升了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专业化新药研发队伍,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尽管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其向高、精、尖方向挺进,突出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弱和核心优势企业少两个方面的“弱小症”。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效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其发展的命脉,在药物研发中居主体地位的企业的高额研发投入显得尤其重要。由于缺少大型核心企业和相关投融资渠道,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投入资金不足,导致难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目前,我国的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中药制剂工艺水平质量标准及研究基础仍比较薄弱。统计表明,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本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均为仿制。在创新人才方面,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尤其缺少掌握国际前沿进展和关键技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型人才。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国际竞争能力弱,在综合实力上处于世界第二阵营前列。例如,美国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安近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4亿美元,而我国大型医药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仅为200亿元人民币。此外,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同质化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从而使市场环境恶化。例如,基因工程药物Gmdash;CSF临床应用剂量很小,只需一个厂家即可基本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但国内生产厂家超过15家,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亚平认为,虽然生物医药企业属于高技术范畴,但目前利润低、积累能力弱,无法实现高研发投入、高技术产品、高回报率、再度研发更新产品的良性循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生物医药产业藏隐忧 自主创新弱优势企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