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媒体时代 赚渠道的钱

  魏武挥:后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就在于:渠道中心化,内容去中心化。且渠道和内容之间并无特定关系。资本赚取的并非是内容的钱,而是渠道的钱。

  价值中国:作为一名业内的知名博客主,博客正如何影响您的生活?您是如何看待博客目前发展情况的?

  魏武挥:我认为博客对我的生活影响是很大的,我现在每天都会读博客文章,平均每天大概要读1000个博客左右。虽然我不一定会每天都写博客,但两三天写一篇博客文章的频率还是有的。我把我的博客看成了个人品牌,写博客文章就是塑造个人品牌。如果没有博客的话,我可能在互联网上没有任何声音。

  我个人认为博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评论文集,另一类是个人心情日志。其实国内的大多数博客应该叫做“空间”,就是自己写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学习。我认为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博客可以称为“真正的博客”,这种博客不仅写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且还会写一些评论性文章。博客的发展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层发展为商业发展,是否有更多的钱会投到这个领域,是否有公司对博客进行更大意义上的深度挖掘,这种商业意义上的博客发展,我个人感觉已经过时了,现在很少愿意将钱投到一个博客网站。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写博客,或者是看博客的行列。当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在专业博客服务网站上建立一个博客,或者开源程序搭建一个独立博客。将会有很多人选择类似开心网、校内网这样的SNS网站,这些网站都有日志的功能。

  价值中国:您如何定义新媒体这个概念的?新媒体quot;新quot;在哪里?

  魏武挥:新媒体必须是一个互动的媒体,而且主要体现在受众上。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模式)的媒体形式。这些互动主要是原来作为媒体的受众,现在成为了媒体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身边所谓的“新媒体”指的是如马路上的LED、楼宇广告或出租车背后的广告,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成一个新的广告形式或广告媒介,它们绝对不是一种新媒体。这种广告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互动,即使有互动成分也是非常少的。其实BBS是一种新媒体,虽然它在中国差不多有十来年了。新媒体与它出现的时间早晚没有关系,重要看受众是不可以参与到这种媒体上来,来发布它的内容。

  新媒体包括三个部分:受众、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和主要通过数字化完成。其一、受众。虽然,受众在UGC(UsersGenerateContent)模式下也变成了“传者”。但这种传者和传统媒体上的传者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产出“原生态的内容”,而非“专业的内容”。其二、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广泛且深入的参与和互动是不同的。握有话语权的传者和倾听的受者通过互动可以达成平等关系,但新媒体可以让他们的关系重新倾斜,但这种倾斜却是偏向受者的。其三、主要通过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在于文本可以被轻易复制且散播,推动思想和经济的发展。

  价值中国:传统媒体将如何与新媒体竞争,它的出路在哪里?

  魏武挥:现在各路媒体都在融合,现在的媒体世界是一个融合的世界,我们看到,报纸有网站,网站有电视台,电视台也有网站,它们之间渗透的比较多。例如国内的第一财经集团,我们很难定义它是一个传统媒体还是一个新媒体,因为第一财经有电视,有杂志报纸,有网站,还有广播。可以说它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媒体集团,很难说它是一个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现在的媒体世界里,只有单一媒介形式的商业公司存活的概率很低,当然不是没有。比如美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它是一个比较纯的纸质媒体,它只有一个简单的网站,没有其它形式的媒介,像这种公司存活的概率非常低,《经济学人》只是个例外。大多数的情况下,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媒体集团才能够生存发展。我认为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才能够生存。

  价值中国:现在Twitter非常火爆,国内也出现了许多类似twitter的网站,比如饭否和叽歪等,您认为这种微博属于社会化媒体吗?

  魏武挥:像twitter这类的微博网站还没能下定论,它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太长,很多人刚刚开始使用微博,当下感觉很新鲜,很好奇。但是时间长了,用户可能会觉得有点厌倦,任何一件新鲜事物都是这样的,像博客、SNS、一开始有很多人都在使用,然后大部分人会感到厌倦,就不会用了。我觉得像twitter、饭否等微博网站,如果纯粹是这种形式,它们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我认为微博不是一个装扮自己的东西。或者说blog的重心在blogger自身,而微博的重心,却不在微博作者自己身上。独立blog程序最大化地满足了“装扮自己”,虽然配备有trackback或者pingback的机能,但重点不在互动之上。而真正的集市,应该是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嘈杂但又互相依存。所以,严格说来,blog的社会化程度比微博来得低。不可否认的是blog有很明显的信息孤岛特征,独立blog更甚。好在blog一般都文字比较多,借助搜索引擎,还能招来一点访问。但一旦微博也独立了,那可真就成信息孤岛了。一个人在那里成天叽歪磨叽而无人呼应,想必也无趣得紧。把twitter称之为社会化媒体我觉得是不太恰当的,因为“媒体”这两个字和“关系”距离很远mdash;mdash;媒体属于新闻传播的范畴,而无论是新闻学还是传播学,理论涉猎是不太讲关系的,除了“人际传播”是个例外(不过人际传播和媒体既离得远又不为人重视,更多的只是一些在术层面上的阐述,比如面试经之类)mdash;mdash;似乎换为“社会化平台”更贴切一些。twitter以及SNS的兴旺证实了我早些时候的一个观点: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体,更是一个社会。

  价值中国:相对于现代媒体时代,后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魏武挥:后媒体时代大概应该从本世纪算起,虽然互联网上个世纪才出现。21世纪以前的社会,应该称为现代媒体时代。后媒体时代和现代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内容为王变为渠道为王。现代媒体时代中,诸媒体首先考量的是经营内容,内容好了,受众就会多,于是收入就会增加。但后媒体并非这个逻辑。媒体是讲规模经济的,但现代媒体社会中的媒体,虽然不乏资本积聚,但主体上还是个资本积累的过程,规模是慢慢做出来的。

  随着投融资行业的兴盛,后媒体时代中的规模经济是靠资本积聚形成的,也就是大量的钱在短时间聚焦一处,狠狠地烧一把,烧出一个规模来。现代媒体社会和后媒体社会,虽然核心都是两个C,但此C非彼C也。内容为王会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渠道为王就是一统江湖的目标。读者品味不同导致现代媒体会呈现后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性,但普通人每天接触的就是那么几个地方(比如电梯间)则导致了后媒体时代的渠道慢慢地“中心再中心”。但与后现代这个名词中本身包涵的极强的矛盾之处一样的是,后媒体时代自身也有着极强的内在对立。渠道在中心化,但内容本身,恰恰在去中心化。话语在散落江湖(请注意,不是话语权,话语权是渠道范畴,话语是内容范畴),而且这个态势正越来越明显,以及加剧。后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就在于:渠道中心化,内容去中心化。且渠道和内容之间并无特定关系。资本赚取的并非是内容的钱,而是渠道的钱。在后媒体时代中,一个媒体的灵魂不是内容人才(虽然,还算重要),而是资源整合人才。谁能整合出渠道老大,谁就是媒体老大。故而,媒体公司必须变制造内容为把控渠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后媒体时代 赚渠道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