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如何抗“职业通胀”

CFO如何抗“职业通胀”  与其他行业不同,财会专业的特殊性,让他不得不在抗“职业通胀”的路上,独辟蹊径。

  刘颖民:曾在四大会计事务所和达能集团工作多年,现为上海自成商务有限公司运营经理。

  “只要接触到财务之外的领域,我就有种兴奋感。”毕业9年,刚过而立的刘颖民事业小成。财会专业出身的他并没有走考证“深造”的常规之路,而是转向了财务之外的更多领域。路却越走越宽,他的职业抗通胀系数也越来越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财务以其专业性强、需求量大、待遇好等优势被普遍看好。然而,目前初中级财务人员的职场现状已趋向通胀饱和。“一个学会计的人想要成为‘硬通货’,仅有会计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技术以外的一些‘软’实力,比如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处事方式等等。”刘颖民这样总结自己的抗“通胀”之道。

  放大视角

  2000年,还在上大四的刘颖民历经层层筛选,进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实习。那种激进、极端、追求完美的事务所风格至今令他印象深刻。忙碌的实习生活结束了,他成为留下的幸运者。但刘颖民却陷入了纠结……他很清楚自己并不喜欢事务所的沉闷与忙碌,尽管当时能进四大是多么光鲜。“我的兴趣在企业,去企业才大有可为。”上大学时,他非常喜欢看企业家自传,研究他们的管理之道。最终,刘颖民选择了一家外企——达能。

  进入达能也是过五关斩六将,竞争十分激烈,最后一轮面试时,一道关于成本核算的面试题却让刘颖民脱颖而出:生产酱油的车间,瓶子和酱油如何分摊成本。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基于传统的计提折旧方法,按照设备年限计提折旧,并根据产品的重量以及批次来分摊成本。刘颖民的回答却另辟蹊径,先把机器设备分类,确定是哪条生产线,瓶装还是袋装,然后再把产品进行分类,根据产品特性,综合计算时间、产量、修理费用等。

  虽说财务具有重视经验和资历的行业特点,使得职业贬值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由于财务行业的业务要求,使得财会人员往往做事规则刻板化,就事论事一板一眼,过于循规蹈矩,以至于应变能力不足,思维不够发散,这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却未必有利。刘颖民的思维缜密,观点独到,使负责面试的CFO一下记住了他,当即点名要他进入财务部做管理会计。

  CFO果然是慧眼识才。10个月后,刘颖民没有辜负CFO的期望,快速晋升为管理会计主管。那时,达能刚刚收购一家酿造企业,需要重新制订成本核算制度,CFO便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刘颖民。他本可以从母公司复制一份制度或是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但刘颖民却选择到一线生产车间做实地考查。为了拿到一手数据,他每天都去车间蹲点,和车间负责人没少磨嘴皮子。拿到大量的一线数据后,他又开始加班加点分析整理。通过对工厂用电量的分析,他发现这些数据和产量数据并不匹配,因此他指出公司在产量数据统计和计划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最后,在他的努力下,一套全新的成本核算制度顺利出台,公司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更多地从管理的视角去看待成本,这样才更能对症下药。”放大自己的视角,刘颖民也收获了更多。

  用共同语言沟通

  刘颖民的英语口语一般,计算机却比较强。平日里,他没少钻研EXCEL,新功能他都是最早尝试,别人做半天的报表,他往往半个小时就搞掂。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他在财务部做了个计算机培训,很快又推广到全公司。一年过去,他在公司已是小有名气。

  不仅在计算机方面主动贡献,刘颖民对其他分外的事也一样全情投入。2002年,达能集团要求公司准备推行内部更加规范细致的控制制度,厂办请财务部推荐合适人选牵头负责,CFO再次推荐了刘颖民。这个项目需要与集团层面以及跨部门沟通,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得坚守原则——以财务的立场来“挑毛病”。几番调查下来,刘颖民也快速融入业务,不再对其他部门业务一知半解。

  一次,运输部报告了最新破损率,刘颖民凭借自己的经验知道这个数字可能有误。他不便明确指出,而是暗中开始分析运营流程,从源头上找到可靠数据,并重新计算差错比率。最终,数据胜于雄辩,运输部负责人也心服口服。这次内控,刘颖民的专业度以及严谨给集团上下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很快,年仅26岁的他被破格提升为财务经理。

  虽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冲突一直存在,刘颖民却意识到财务管理不应再像过去一样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内部的效率改良,而要把财务部门的成功通过业务部门的成功来实现。出任财务经理期间,他经常主动往业务部门跑,有时还和业务经理们一起吃饭,聊业务和非业务。“我希望我们财务部门能在公司扮演决策顾问的角色,而非事后监管,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多策略方面的建设性建议。”

  刘颖民接触的业务范围也日渐扩大,“只要接触到财务之外的领域,我就很兴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业务,无论是销售预算还是合同审核,他都会仔细钻研。当财务部会同市场部开讨论会时,他自己还会提前做一套营销方案,以便在会上与业务部门有更多“共同语言”。

  人际的跑马圈地

  由于财务工作特点,工作中更多的内容是直接和数字打交道,因此很多财务人社交圈子都比较小,往往深陷在银行、税务、地方财政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圈子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一老式的圈子显然对财务职业人驾驭企业运营和转换职业生涯难以起到助推作用。

  刘颖民一直在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圈子。在公司内部,他主动找高人指点。上司便是他的导师兼榜样,他们时常在吃工作午餐时讨论财务热点。下班前的5分钟,他也会去找上司聊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零碎时间却成为他的黄金充电时间。也正是在类似场合,他不仅为自己谋得了几次出国培训的机会,也为所在部门争取到了更多的资源和上层支持。

  很多财务人员给人的传统印象往往是刻板、不善言谈,很难建立“外向型”的沟通界面。“如果想不断提升,则应该有更广泛的交际圈子。如今商业环境的变动频率很快,新的投资机会不断闪现,政策更迭的速率也很快,仅仅从信息的获取这一单一角度来看,财务人员就很有必要尽可能增强外部的交往。”刘颖民的心得是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的外部圈子,多参加一些行业聚会或是财务经理人俱乐部。

  如今的资本圈就像是财务经理人的一个江湖,但是谁也无法独步江湖。每个财务人可以在这个“江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也可以通过“江湖”中的高峰论坛、EMBA同学会、各类国际会计师公会、各种俱乐部来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使自己拥有一个良好的人脉关系网。

  “这也是抗职业通胀的重要砝码。”刘颖民总结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金蝶精斗云 » CFO如何抗“职业通胀”